品酒有度|“年光恰恰来,满瓮营春酒”——唐诗中的春酒(一)

2024-03-07

唐人笔下关于“春酒”的书写不仅数量更多,而且形式多样。除了“春酒”其词的直接呈现,还有“春醪”“春酌”“春酎”“春醁”“春酿”等衍生词汇,在这种称呼的影响下有时直以“春”指代酒,如“老春”“春瓮”“春杯”的称呼。更有特色的是出现了很多带有春字的“酒名”,如“竹叶春”“金陵春”“梨花春”“曲米春”“石冻春”“洛阳春”等。这都是春酒文化影响下的产物,属于“春酒”意象研究范畴。“春酒”笼罩在一种浓郁的酒文化氛围中的,唐人笔下的“春酒意象”有着丰富的情感意味。

图片

初唐时期,“春酒”意象得到文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,出现了很多描写生动的“春酒”诗以及相关酒事记载。初唐诗人王绩有诗:

“山中春酒熟,何处得停家。”(《山中别李处士》)

“物外知何事,山中无所有。风鸣静夜琴,月照芳春酒。”(《山中叙志》)

“年光恰恰来,满瓮营春酒。”(《春日》)

“从来作春酒,未省不经年。”(《看酿酒》)

“但令千日醉,何惜两三春。”(《尝春酒》)

王绩诗中的“春酒”为山中酿制,诗人所处山中贫薄,唯有鸣琴之乐和满瓮美酒相伴,这种意趣与陶诗非常类似,可以看做是一种继承。酿造之事与王绩日常生活密切相关,传说王绩隐居不仕,曾经亲自种秫黍以酿酒自饮。诗人深谙酿造方法,所以在大好春色中,满瓮的春酒成为诗人眼中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。这种对于饮酒生活的亲切描写是唐代饮酒诗的一大特色,唐人笔下的春酒更具生活气息。王绩之后的宋之问有诗句

“山中春酒万年杯”(《龙门应制》)

“独与秦山老,相欢春酒前。”(《蓝田山庄》)

图片

宋之问是汾州隰城人,其生活环境与王绩类似,诗中的“春酒”形象也体现出一致性。

刘希夷《春日行歌》诗中有句:

“山树落梅花,飞落野人家。野人何所有,满瓮阳春酒。”

刘希夷此诗写山野之事,再一次说明“春酒”山中亦可酿造,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普及民间有关,诗中意味与王绩诗一脉相承。

另外初唐张说等人都有关于春酒的书写。“春酒”进入山野也代表着文人进入山野,标志着唐代隐逸之风的流行。初唐诗歌中并未出现过多春酒的衍生词汇,亦无以春代酒的现象。初唐百年间的“春酒”并未因“春”字产生过多的泛化意义,这一方面是因为“春酒”的影响仍在逐渐扩大,另一方面与诗歌创作高峰尚未到来有关。

初唐以后,诗歌创作高峰到来。同时期“春酒”之名已广为接受,指称范围扩大,很多地方名酒皆冠以“春酒”美称。人们有时会称“某某春酒”为“某某春”,渐渐地“春”便有了指称酒的意味。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·典雅》中有“玉壶买春,赏雨茅屋”句,所谓“买春”可释为“买酒”。岑参《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》中诗句“玉壶春酒正堪携”是其出处。“买春”要比直称“买酒”更具诗意和趣味,春字不单指称酒,还代表了酒中之乐。唐传奇小说《云仙杂记》中也记载:“进士不第者,亲知供酒肉之费,号‘买春钱’。”这里的“买春钱”也可释为“买酒钱”。

李白诗中有“纪叟黄泉里,还应酿老春”句,诗中的“老春”是对老熟春酒的一种称呼。韩翃《夏夜饮》诗句“金壶醉老春”也是同样的用法。春酒虽是在春季初熟,但大都需要一个“陈”的过程才算“老熟”。当时并无蒸馏技术,酒类无法保存太久,这里所谓的“陈”其实只是特定季节的封存,以求口感最佳。《齐民要术》“笨曲并酒第六十六”条目中记载有“粟米酒法”,此酒“唯正月得作,余月悉不成”,并于正月一日日出前取水,正月十五日浸曲,正月末开始酘米,中间需要泥封酒瓮,农历二月底三月初,酒便算初熟。这种酒正月始酿,二月底初熟便堪饮,虽无春酒之名,却是地道的春酒酿造法。但其下又记载:“酒熟,便堪饮。未急待,且封置,至四五月押之,弥佳。”这种酒要封置到四五月味道才算最佳,这就是一个酒“老熟”的过程。刘长卿《过邬三湖上书斋》中句“酒香开瓮老”实际上就是“酒老开瓮香”变化而来,诗人记录的就是这种春酒酿造经验,若不明此中道理便无法正确理解诗意。
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