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酒有度|以“诗酒文化”观中国文学,醇厚芬芳、回味悠长

2024-03-08

以“诗酒文化”观中国文学,古往今来,吟诗不能无酒,有酒必生诗情。诗心酒兴,酒性诗情,似乎总是紧密相连,息息相通。举凡文学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诗人,几乎没有不饮酒者,先秦的屈原、宋玉、荆轲、刘邦、项羽自不待说,两汉时的东方朔、司马相如、蔡邕也不用赘言,魏晋时期的“建安七子”、“竹林七贤”更是人人皆知,单以中国诗歌最为辉煌的唐代为例,初唐时期的王勃、卢照邻、陈子昂,中唐与盛唐时期的孟浩然、王维、崔颢、李白、杜甫、高适、岑参、张继、刘禹锡、柳宗元、自居易、元稹,晚唐的李贺、杜牧、李商隐、温庭筠、李煜等,均在其创作中以酒入诗,或以诗写酒,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诗人不仅以形象的笔墨,叙写了自己的“诗酒人生”,以富有“真味”的“诗心”表达了他们浪漫的情感,而且从各自的观察视角以及所亲历的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中,描写了他们所认知感悟的现实人生,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繁复多彩的社会镜像。


譬如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的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其公元675年(唐高宗上元二年)因前往交趾省亲,途经南昌,适逢都督阎公九月九日(重阳节)于滕王阁大宴宾客,得以赴宴,因之即席赋成《滕王阁序》与《滕王阁》诗,“诗”与“序”皆以精致的笔墨描写了宴会盛况:方时“十旬休假,胜友如云;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”,而赴宴的人们“遥吟俯畅,逸兴遄飞。爽籁发而清风生,纤歌凝而白云遏。睢园绿竹,气凌彭泽之樽;邺水朱华,光照临川之笔。”宴会上饮酒之后的诗人才情并发,各献佳作,其境况堪比西汉梁孝王在睢园聚集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场景,纵饮豪放的宾客又颇像彭泽令陶潜那样善饮,个个都似邺下风流的陈思王曹植和临川太守谢灵运般诗思泉涌、倜傥风光。此乃是写唐代上流社会钟鸣鼎食、繁花似锦的生活。

而在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中,我们看到的则是另一种民间生活的景象,遭到贬谪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夜送友人,江边饯行,因此诗人写道:“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”

同样是文人饮酒、文人赋诗,王勃是青春浪漫,春风得意,彼时酒添诗兴,诗因酒起,因此诗酒互补,其诗、其文,辞采飞扬、气韵生动;自居易则新遭贬谪,赋闲江州司马,抑郁苦闷,孤独无依,加之友人远去,此时虽欲借酒言欢,但又恰与沦落风尘的“琵琶女”邂逅相遇,不禁触景生情,感叹人生,伤感与幽怨之情溢于言表,加之幽情暗恨的音乐与秋江月夜凄清风景的衬托,更显出沦落之人人生的悲凉。

可见,诗人好酒、爱酒、饮酒乃至因酒成诗,并不是单纯追求酒之美味,而是以酒寄情,借酒抒怀,醉翁之意,实深蕴其心,而“诗心酒性”的互动,则将诗人内在的情感与之感悟的“人生真味”活脱脱地揭示出来,这就是“酒”不可言说的魔力,也是诗人爱酒的真谛所在。此时的“酒”,虽在诗人的眼中是以“对象物”的方式而存在,但实际上早已脱离其“物质”的属性,且迅速转化为一种“精神”的东西,附着在诗人的灵魂之中,并作用于诗人的思维与意识,酒中的诗人与沉浸在酒的世界的诗人的情感,使其在“人酒合一”的状态中将人性中最为本真的一面以一种鲜活的形态外显出来,故杜甫在《饮中八仙歌》中称: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”诗人自由洒脱的生命态度,豪放旷达的精神气质,不畏权贵且桀骜不驯的反抗性格,全因酒而生,因酒而出,一个高大奇伟、千古第一的浪漫诗人,在酒的力量之下,巍然而站立起来,成为古今傲视王侯、崇尚独立、敢于反叛的精神形象的艺术典范。

由此可见,酒,敞开了诗人的情怀,“酒性”放大了“人性”,真、善、美,假、恶、丑。一切的一切,在酒的作用之下,都会统统地映现出来,如前所述,在王勃的眼中折射出的是上流社会生活的奢华风光;在白居易的眼中映现的是民间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凄凉;在李白的眼中反映的是权贵当道、世事不平;在杜甫的眼中表现的是国事沦丧、民生多艰;在高适的眼中出现的是边塞烽火、战士捐躯;在韦应物眼中描述的是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欢聚之情;而在杜牧眼中所流露的则是秦淮商女不知亡国之恨的哀伤⋯⋯。阅读古人这些因酒而成的诗歌,我们发现,酒在这里已不再是无生命的饮品,不单是诗人的喜好之物,而是滋补诗人心灵与吸收天地力量,打通心性、获取慧眼的灵通之水。它与诗人心灵的结合,化作了一面观察社会、洞彻人间的多棱大镜,将人间百态与社会众生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,而无论诗人描写什么样的生活,呈现什么样的画面,一日出现了“酒”这一神奇的物质,我们都可感受到诗人一颗跳荡的诗心与真诚的情感,品尝到经过诗人情感过滤与发酵的人生真味。这样的味道,随着酒昧的飘香,穿越千年,流淌到今天,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品评历史、感悟生活、感知人生、汲取思想的陈年古酿,品之,是那样的醇厚芬芳、回味悠长。
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