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”。任何一首诗歌作品都负载着诗人的灵魂,任何一首诗都折射着诗人的心志。然而,我国古典诗歌中的“意”常常是通过具体的“象”来揭示、表现,这种物象往往就是酒。
酒与相思
这里所说的相思包括思乡、思亲、思友在内的思念之情。相思几乎成了永恒的文学主题。只要有人在,就会有相思。诗人在表达相思时,往往借助于酒。
——思念故乡常有酒。
诗人远离故园,长久未归,辗转漂泊之际,难免客愁萦绕,遂生思乡之情。乡愁难解,取酒解之,人之常情。
“三重江水万重山,山里春风度日闲。
且向白云求一醉,莫教愁梦到乡关。”
(戴叔伦《对酒示申屠学士》)
面对山里春风,闲日难度,想到远离万水千山的故乡,只好眼望悠悠白云,举酒求醉,好叫乡愁不入梦,其中的况味是可想而知的。有时诗人思乡欲饮酒,而这时又偏偏无酒,更是火上浇油,愁上加愁。
“年长归何处?青山未有家。
赏春无酒饮,多看寺中花。”
(姚合《春日游慈恩寺》)
诗人以观花代饮酒,难销“青山未在家”的客愁。有时诗人忘身于边塞,每当端起酒杯,顿生思乡之念,便顺口吟出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(范中淹《渔家教》)的诗句来。
———思念朋友常有酒。
李白在其《重忆》中写道:
“欲向江东去,定将谁举杯?
稽山无贺老,却棹酒船回。”
诗人本来想去江东找贺知章老人共饮,不巧拜访不遇,只好载酒怏怏而归。酒没喝成,反倒加深了诗人对贺老的思念。令狐楚有一首《春思寄梦得、乐天》诗:
“花满中庭酒满樽,平明独坐到黄昏。
春来诗思遍何处?飞过函关入鼎门。”
诗人于庭中花丛之中对樽独坐,自平明至黄昏,诗思飞扬,先飞到白居易处,再飞到朗州刘禹锡处。
“花时同醉破春愁,醉折花枝当酒筹。
忽忆故人天际去,计程今日到梁州。”
(白居易《同李十一醉忆元九》)
白乐天正在与李十一饮酒高兴的当儿,忽然想到了元稹奉命前往东川节度使置复查狱刑案件一事,便想,好友元稹现在走到哪了呢?
———思念亲人常有酒。
所谓亲人,即指父亲、兄弟、姐妹、情侣等。先说借酒思情侣的。隋代的女诗人有这样的诗句:
“郎去何太远,郎归何太迟。
欲借一樽酒,共叙十年悲。”
这无疑是借酒来洗刷他对情侣的思念。
王勃的《山扉夜坐》也似有此意:
“抱琴开野室,携酒对情人。
林塘花月下,别似一家春。”
有时诗人还借酒发下誓愿,以寄深情。“还持千日醉,共作百年人”(王勃《春园》)便是如此。
再说借酒思兄弟的。苏轼寄弟子由云:
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”( 《水调歌头》)以明月寄相思而把酒问之。“雨中禁火空斋冷,江上流莺独坐听。把酒看花想诸弟,杜陵寒食草青青。”(韦应物《寒食寄京师诸弟》)听流莺而寄相思亦把酒问之。
酒与送别
江淹的《别赋》道: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矣已。”离愁别恨确实让人难以支撑。古人常在分别时设饯行宴,以安慰远行者,或叙离情,或盼归期,情意缠绵。分别在即,行者与送行人举酒吟诗,往往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境况。
首先,彼此之间相互嘱托。如姚合的《辞白宾客归后寄》:
“千骑红旗不可攀,水头独立暮方还。
家人怪我浑如病,樽酒休倾笔砚间。”
这后二句是家人嘱托行人不要在书房放酒,情真意切,感人至深。
其次,预祝行人有个好前程。如吴融《送荆南从事之岳州》:
“秋拂湖光一镜开,庾郎兰棹好徘徊。
遥知月落酒醒处,五十弦从波上来。”
诗人预祝荆南从事鹏程万里。
再次,酒醒人远,都在轻松之中。如许浑《谢亭送别》云:
“劳歌一曲解行舟,红叶青山水急流。
日暮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。”
行人酒醉,随舟而进,醒后方知离别已远,看来并未将离愁挂在心上。
第四,状写将要分别的惆怅。如王昌龄的《留别郭八》:“醉别何须更惆怅,回头不语但垂鞭。”行人不语但垂鞭的表现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无比惆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