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诗酒风流”是唐代诗歌与酒文化相结合的特有标志。据统计,在《全唐诗》49300余首诗歌中,有 6000多首与酒有关,各个时期、各个诗派的代表人物的咏酒诗比比皆是。在唐代使用到酒的场景较多,在祭祀、婚娶、丧事、宴会、节日等活动中都会存在酒的身影。物质和精神两个因素互相影响,相辅相成,把诗歌和酒文化两者的精华融会贯通,使之碰撞出更为博大精深的诗酒文化。
唐代饮酒诗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,由盛转衰的过程,饮酒诗在每个时期呈现不同的文化影响,与各个阶段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文人诗风有一定的关联度。所谓的诗酒文化,是应用诗歌的形式直接表达或者间接影射酒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,它涵盖了诗歌的高雅志趣和中国酒文化的浓郁生活气息,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诗歌文化内容的延伸和酒文化精神深度的提升,酒文化通过文人的真性情来增加诗歌的文化感染力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风逐渐开始摆脱经学的影响束缚,整个时代的文学的思潮也逐步从儒家所教化的政治理念中脱离,开始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,涌现出如阮籍、嵇康、陶渊明等优秀诗人。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借用言外之意,提出一些全新的理论、气骨和风韵,审美思想偏向于重意象、重风骨、重气韵。
初唐的诗歌结合魏晋南北朝诗人崭新的理论,其诗歌中已然减少对政治方面的描写叙述,文人士子通过饮酒把心中的真性情宣泄而出,在诗歌中表达出对生活的向往、对政治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感悟。初唐的整个诗风深受魏晋南北朝诗风的影响。
初唐时期最能饮酒的名士当属王绩,他嗜爱饮酒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,他先入仕于隋末朝廷,后期又是初唐时期的一名官员。但是两朝官员的身份让他在官场的地位十分敏感,因此看透官场的现实,不满于现状走上了隐居之路。
从王绩的饮酒诗《山中续志》:
风鸣静夜琴,月照芳春酒。
直置百年内,谁论千载后。
可以看出,他理想中的世界应当是政通人和、安居乐业的状态。强烈表达出他对现实中功名利禄的不屑以及不与他人同流合污、孤高自傲的性格。
同时期的“初唐四杰”: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同样也以酒兴言志,睥睨仕途,用酒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。卢照邻在《九月九日登玄武山》曾写道:
九月九日眺山川,归心归望积风烟。
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
在登高时节喝菊花酒是习俗,饮酒便是叙事,在外奔波的游子通过此情此景触发了思乡之情,饮酒便成了他们消愁的工具。饮酒消愁,在叙事中寄予乡愁之情。
杨炯的《送梓州周司功》:
举杯聊劝酒,破涕暂为欢。
别后风清夜,思君蜀路难。
同样以酒抒发对好友离别的悲痛之情。在此情此景下饮酒,便成为初唐诗人失意后遣怀释愤的一种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