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酒有度 | 酒之于世,礼天地,事神灵

2024-03-16

《酒概》中记载,“酒之始为祭祀也”,酒以成礼,酒与礼的结合从早期的祭祀活动开始,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沿袭至今,无论是家族的大型祭祖活动,还是平常祭奠亲人,亦或者逢年过节缅怀逝者,酒都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角,起着传达心愿、告慰神灵的重要作用。

酒与祭祀的起源

祭祀文化由来已久,上古时期,酒还未出现时,人们就会用水或者血来祭祀,谓之“玄酒”。最早用于祭祀的酒叫做柜鬯酒(“鬯”与“唱”同音),这是一种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活动庆典时用到的香酒,后来又慢慢发展为“五齐三酒”。“五齐”是指泛齐、醴齐、盎齐、缇齐、沈齐五种酒;“三酒”为事酒、昔酒和清酒。

早期,主持祭祀活动的人是巫师,巫师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,会治病,能驱魔,还能为人们消灾祈福。后来,主管祭祀活动的“祭酒”出现了,这不是祭祀活动的名称,而是古代的一种官职。据《仪礼·乡射礼》记载:“获者南面坐,左执爵,祭脯醢。执爵兴,取肺坐祭,遂祭酒”,这便是祭酒的一整个流程。再后来,祭酒的人也泛指家族中年长的人或是德高望重者。

图片

祭祀属于“吉礼”,有着很高的地位,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,祭祀方法也有所区别,所蕴含的感情也不尽相同。

祭天地

“人非土不立,非谷不食”,在农耕时代,人们的一切收获都要靠“天”和“地”,想要来年有收获,就得回馈天地。而且,酒也是上天赐予的产物,因为有了粮食,才有了酒的出现。这就是为什么祭祀的时候会把酒洒在地上,有的还会用手指蘸取酒液,洒向空中。这样的行为都是表达人们的感恩之心,同时祈求来年也有好的收获。

汉代,祭天地这个行为被称为“祭社”,“社”是指社稷之神,而“社稷”又分为土地神和谷神。到了宋代,这样的活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,演变成了一种节日习俗。陆游曾写道:“倾家酿酒无遗力,倒社迎神尽及期,先醉后醒惊老惫,路长足蹇叹为迟”,孟元老也在《东京梦华》中提过,“八月秋社,各以社糕、社酒相赉”,都是描述祭社之日的场景。

图片

祭神灵

除了天神和地神以外,关乎到人们生活的还有山神、水神、石神、火神、雨神等神灵,那时候的人们认为,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是源于神灵的恩赐,是他们给了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种种资源。

每年农历八月八日是潮神的诞辰,古时候,在江河边生活的人们会在当日祭拜潮神,准备好宰杀的牲口,备上好酒,以求风调雨顺。

祭神灵时,要一边默念说祝祷词,一边手持杯盏,把洒到地上。洒酒的方式也有讲究,先将酒液在地上洒三点,然后将剩下的酒以半圆的形状一次性洒到地上,表示心献之礼。这一仪式,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了人们饮酒之前的习惯。

祭祖先/逝者

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,清明扫墓,除夕祭祖,这是一直以来的习俗。受地域风俗和文化的影响,各个民族和地区祭拜祖先的方式也不一样。

苗族和怒族地区的人们若听闻丧信,吊丧时都会带上酒,而丧家则会准备好酒席以招待前来吊唁的人;普米族地区的祭奠活动也少不了酒,除了酒席上要喝以外,丧者灵前也要放上好酒,就连送棺入土时,也要在墓中放上一坛好酒以告慰逝者。

图片

汉族的祭祖活动一般是在清明节、中元节和大年初一。清明扫墓时,族长会带领族人清扫祖墓,随后还要在本族祠堂中集合,由年长者主持跪拜仪式。跪拜祖先时,要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进行上香。中元节,民间也称“鬼节”,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,准备好酒菜。某些地区的汉族人还会在大年初一这天早上祭祖,吃早饭之前,要把饭菜摆到自家的祠堂内,准备好八副碗筷和八杯酒,家中年纪最长者要在祠堂内的香炉中插三炷香,并在碗边敲三下,唤祖先们来“吃饭”。

在漫长的岁月里,人们从发现、酿造、坚守,再到赋予酒以生命的温度,祖祖辈辈如此,到今天依旧未改分毫。人们用酒和祭祀来传达对逝者的思念,表达对天地和自然的敬意,寄予生活的希望。无论是酒文化还是祭祀文化,都是人们传承千年的品格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。



分享
写评论...